乌克兰接受数字货币捐款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侵略战争遭遇了顽强抵抗。乌克兰也已经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据我所知已经有不少国家和组织正在为乌克兰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其中包括提供武器及其它物资。现在,乌克兰政府已经开通了数字货币捐赠渠道,如果你也有意愿支持乌克兰抵御俄军,可以向其钱包捐款。

行星能拥有心智吗?

导读:罗切斯特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Adam Frank 与行星科学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的 David Grinspoon 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 Sara Walker 进行一场所谓的「思想实验」——他们使用科学理论探究了一个领域宽泛的问题:生命会对行星产生什么影响。基于自己的研究,他们提出可通过四个阶段来描述地球的过去及可能的未来。本文译自 phys.org 文章 《Can a planet have a mind of its own?》,来自罗切斯特大学(2022年2月16日),文中内容简单总结了研究论文《Intelligence as a planetary scale process》的内容。

人民的面目

元宵节后两天,他来到我家做客,说有了一个想法,打算搞点行为艺术。

我看着他的黑框眼镜、浅蓝色羽绒服、深蓝色牛仔裤和白色运动鞋,感觉实在过于普通,很难想象这幅身体中有任何艺术的成分。我问他为何突发奇想,莫不是中年危机到了。

他摇头否认,说自己只是实在难以接受。

我问他打算怎么做。

ta——关于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我有个想法

「张三亲了李四一口,他哭了。」

在上面这个句子,究竟谁哭了?根据上下文的不同,我们其实可以有多个不同答案:①张三②李四③其他人。

就我所知,自然语言普遍存在代词指示模糊的问题,期望实现精确语义表达的逻辑语(la lojban.)为此也进行了相当复杂的设计和定义,比如通过回溯方式确定代词指代的顺序或通过设定参数的方式来指示被指代者。而在自然语言中,搞这么复杂是会闹笑话的,别的不说,至少我妈会笑我。

净化王子

这颗星球上有七十四万个王国,几乎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公主或王子,他们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王二代多样性生态系统。任何一位王室学研究者都不可能完整详尽地描绘他们之间的互动,甚至光是要选出其中最为特别的十大公主或王子就曾让我的老师、王室学当今第一泰斗拉·塞尔塔德尼(la seltadni.)爵士纠结头痛了六年时间。但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那六年的辛苦研究之后,我的老师一手打造了已享盛誉二十四年并屡获大奖的「十大奇特王二代榜」。我的老师也曾多次表示那是他的学术事业中最重大的成就。

我是拉·塞尔塔德尼爵士最新接收的研究生,也是年逾古稀的他的最后一届学生。作为入学之后的第一项研究任务,拉·塞尔塔德尼爵士让我从数万年的世界史中选出一位有可能入选「十大奇特王二代榜」的公主或王子。由于奉行自由教育范式,我的老师并未给我限定任何筛选条件,但这也因此让我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毫无头绪地自行翻找。两个半月后,我入学时购入的崭新的《世界王二代名录》已经被我翻得破损变形,但好在我终于是定位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一位别具特色的王子。下文就是他的故事。

我投资的一些CNFT项目

上一次谈 Cardano NFT 还是在去年九月份,经过了一个季度的蓬勃发展,CNFT 生态的规模已膨胀到让人目不暇接的程度,我个人持有的 CNFT 数量也已超过 1000 枚。新年已来,今日无事,就分享下我这几个月投资的 CNFT 吧。本文仅会涉及我购买过的 NFT, 不会谈到其它可能被认为是 blue chip 但我的钱包里面没有的 NFT。当然,本文仅供分享,绝非投资建议。项目介绍顺序大致按照 opencnft.io 排序进行并重点关注前十名。

我的2021

圣诞节前一天,我从重庆来到了大理游玩;圣诞节的后一天,沿洱海湖畔步行过七八公里后,小雨之中,我坐进了一家咖啡店,点了一杯绿茶,拿出了我的 iPad 和键盘,准备写一会儿我挣扎了很久却依旧进展缓慢的 NFT 小说。写完一句话之后,我再次停工,想着年关将至,就回忆一下过去的一年吧。

一片空白。

过去的一年,我很难回忆起一个值得专门记述的特别事件。I'm not a man with good memory and I didn't even try to put the personal history in my brain. 我只好从不同的侧面简单回想一下这些时日的故事。

如何替代豆瓣?

铡刀坠下,豆瓣可能会死,形在神灭。

对一些用户来说,豆瓣是很难替代的;但豆瓣是可被替代的

究其根本,豆瓣的核心服务有三个:标记评论、小组论坛和社交;其它比如 FM、同城、市集、日记(博客)等非核心服务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对于标记评论和社交,现在都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分布式替代服务。

现代家庭

导读:本文译自 Vox 文章《The modern family》,作者 Emily VanDerWerff。本文是 Vox 的 The Highlight 中的家庭问题(Family Issue)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其中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在家庭方面做出的不同于核心家庭结构的选择:在距离、疏远和压力之下,一些人离开了他们的原生家庭并选择了自己的家庭。本文中有的人要求不要在文中使用他们的姓氏,以便自己能自由地谈论家庭中的疏远、虐待和复杂关系。文章内容不代表译者观点。另需说明,译者使用了「佗(tā)」一词作为跨性别者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个有趣的新项目

又来了,恼火!我的脑瓜里似乎偶尔就会出现一个自己觉得很是不错的想法,但最后实践起来却多半并不如意,甚至常常半途而废。但即便知道这一点,我也无法阻止这些新想法的萌发以及自觉良好的感受。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计划。(其实也不算新,我已经隐约有这个想法几个月了。)